“十五”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 狠抓“五项建设” 实现跨越式发展

更新时间:2003-01-18

    本报讯 “十五”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,到2005年,还剩下3年时间,时间短,责任大,任务重。为此,学校考虑“十五”时期的重点是上规模、上水平,工作思路将以发展为主题,以改革为动力,以结构调整为主线,以学科建设为龙头,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,以人才培养为中心,理顺关系,优化资源,夯实基础,实现转型。具体说,是要狠抓以下“五项建设”。
  大力加强学科建设,突出特色,打造特色,发展特色。做大教师教育,形成核心优势。构建更为灵活、开放、国际化、终身化、专业化的教师教育、培训体系,继续保持和扩大教师教育在全省的领先地位。做强优势学科,形成领先优势。加强教育学、心理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数学、光学、化学、计算机科学等我校已形成一定优势的学科建设,争取在其中产生若干个博士点,突破国家重点文科基地或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。发展新兴学科,形成后发优势。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,使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。到2005年,力争建成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、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、2个博士后流动站,硕士点增加到50个,开办2个专业学位教育。加快校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。建设一批省内一流,全国先进的公共实验室、测试中心、多功能教室,大力改善艺术、体育、文化设施,构建大型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共享体系,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益和服务水平。加大对学校图书、信息系统的投入与建设力度,努力建设信息化校园,实施“数字师大”工程,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服务。
 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构筑人才高地。投资1亿元,用3至5年时间,实施师资与人才队伍建设工程,建设一支颇具规模、结构合理、素质精良、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。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,按照优化、高效原则,到2005年,专任教师占学校基本教育规模编制数的65%以上,教师总数达到1500人,师生比为1∶16左右;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,改善学历结构,80%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,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力争达到200人。大力实施引进人才计划,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(包括留学回国人员、国内知名专家、学术带头人、博士等)来校工作;大力实施能力提升计划,选拔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资助,提升其教学科研能力,培养一批博士生导师、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,并力争实现我校在新世纪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中零的突破。
  大力加强本科建设,积极扩大办学规模,拓宽学科门类。坚持规模、结构、质量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,确立以本科教育为主体,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,以专科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、继续教育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,完善多层次、多规格、多形式的办学模式,形成我校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新格局。大力加强本科教育,从2003级开始,全面实施学分制,建立“基本要求+需求选择”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。积极扩大办学规模,力争到2005年,本科生年增加1000-1500人,总数达到2万人;到2010年,本科生年增加600-1000人,总数达到2.3-2.5万人;到2020年,本科生年增加1000-1500人,达到3.5-4万人。努力拓宽学科门类。加大专业调整力度,整合教育资源,促进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主动适应市场需求,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。
    大力加强基本建设,建设现代化的一流校园。集中力量建设新校区,遵循“前瞻、协调、特色、现代、生态”的原则,以创建现代化的一流大学为目标,高起点、高品位、高要求,努力营造严谨的治学氛围,高雅的文化环境和创新的育人功能。合理改造老校区,充分发挥老校区(青山湖校区)存量资源的作用,进行科学规划,合理利用,建设成全省一流的教师教育培训中心、继续教育培训中心、学术交流中心、文化艺术传播中心。加快解决教工住房步伐,用货币化补贴的方式,首先解决住房特别困难的教职工和南区改造拆迁户的住房问题。大力加强附中建设,为2-3年把师大附中建设成全国示范性高中奠定优良的基础,确保附中省内一流水平的地位,力争尽快迈入全国先进行列。
    大力加强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,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。创新科研体制,围绕“上大项目、出大成果、获大奖励”的目标,进一步完善激励和运行机制,创新组织和管理体制。提高科研水平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整合校内科研资源,凝聚一批有知识创新、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群体,建成若干高水平的研究基地或研究平台,组建若干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所、实验室、工程中心。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,依托文科重点学科,瞄准学术发展方向,建成若干文科创新群体,为文科科研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建设若干人文社会科学基地,为文理结合、学科交叉搭建平台,加速新学科和新研究领域的形成。要鼓励研究国际化、成果国际化,提升学术竞争力,使国内人文社科检索论文和国际SSCI引文发表数大幅度上升。

返回页首